中外历史
当前位置: > 阅览室 > 中外历史 >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求贤若渴

发表日期:2016-04-21 点击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共产党员网制作“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系列文章,从历史中选取若干典型故事,从用人的重要性、用人标准、用人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经验、观点和做法。

 

  治国理政,必依赖贤才;凡一心求治的君主,必求贤若渴。一提到求贤若渴,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我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自己耕田种地”,“先帝(指刘备)不嫌我身份低贱,放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之中去看我,向我咨询当下国家大事,我因此而受到感动和激励,所以才答应追随先帝为他效劳。”如果刘备只是一般地希望得到人才,一般地做到谦虚待人,那他就做不到“三顾茅庐”。三顾而不厌,那必须是非常希望得到人才,招揽人才需要的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

 

  其实,“三顾茅庐”还不算最典型的,春秋时期还有齐桓公五拜小臣的故事。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见到。身边人劝阻道:“小臣是国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为国君,亲自去了三次都未见到,可以不去了。”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听说,一个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升官发财,就不会轻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的国君;大国的国君如不喜好仁义,就不会轻易委屈自己去拜访一个普通的士人。纵然老先生不想富贵是可以的,但让我不喜好仁义,却是不可以的。”结果齐桓公五次去拜访,终于见到了小臣。齐桓公正是由于具备这样一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所以才会有不计前嫌,果断任用管仲为相的举动,终于成为天下霸主。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4022883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mqwsgw@163.com QQ: 83028366

[后台管理]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