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广角
当前位置: > 阅览室 > 社会广角 >

“35岁现象”并非一个伪问题

发表日期:2017-01-09 点击

        近日热播的中纪委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披露了中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捞油水”的手段——将工作秘密拿来做交易,令人震惊。现年37岁的袁卫华曾是家乡的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入中央纪委机关工作。为什么他如此顺风顺水令人羡慕的人生轨迹,还要一面反腐败,一面在腐败呢?袁卫华人生轨迹令人深思,其身上暴露出的干部腐败“年轻化”问题,更值得警惕。

 
有关官员“35岁现象”,袁卫华只是一个代表,并非唯有一个。而且并非是现在才有,媒体早就报道过类似现象。早在2008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在对“35岁现象”的关注中,存在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其理由是,随着干部年轻化,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年轻干部的基数大了,自然可能在数据上出现“干部职务犯罪年轻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位置,出现在公众视野,但要就此否认“35岁现象”的存在,以及其固有特征,却不是一种客观态度,也不是一种负责做法。
 
“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选择从政就不要在从政中发财,选择发财就去合法发财。”这应该为所有为官者铭记。不必讳言,“59岁现象”和“35岁现象”,根子都是混淆了当官和发财的关系,不正确地在当官和发财之间划上了等号,最终让自己走上不归路。但具体分析,“35岁现象”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
 
如果说“59岁现象”反映的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35岁现象”则折射出“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这一心理的出现,对应于消费时代背景下,年轻干部“入世”太深,轻易被诱惑“俘虏”。在他们掌握权力之前,可能还只是羡慕,只能在一旁观看,而等他们掌握了权力,也就有了变现的可能。这一语境下,如果放松管理,只看中年轻干部的朝气冲劲,而忽视了对其思想教育和监督严管,很有可能出大问题。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4022883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mqwsgw@163.com QQ: 83028366

[后台管理]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