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当前位置: > 党员活动室 > 文学园地 >

黄河故道上的民权

发表日期:2010-08-20 点击

金秋时节,应同学、战友之约,来到位于县城北部、黄河故道里的森林饭庄,饭余闲聊,谈起童年时代和家乡变化,印象最深,最想说的,就是这片林带、这条故道的变化。

提起家乡的这条故道,我不得要多唠叨几句。流经民权的黄河曾有过较大的移道六次,于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北移后,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留下数百公里的废黄河,即黄河故道。由于千百年来的黄沙淤积,这故道高出地面约1015米,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俯卧在民权大地,凸显伟崖苍茫。

黄河的北移,使故道沿岸百姓摆脱了决口泛滥之灾,但也给这块大地上的人民留下了风沙、盐碱、涝灾。故道两岸1222平方公里的民权大地上,到处是混黄滚滚的高滩飞沙和低凹不平的盐碱坑地,每到春天,到处是黄风四起,飞沙打脸;夏季白茫茫,秋季水汪汪。过去,在豫东平原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歌谣:“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风掀起茅屋顶,沙湮田垄禾苗枯。”

我就出生在这故黄河的北岸一个有名的“讨饭村”。先辈们祖祖辈辈多数都是为富人扛活儿打长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到冬季,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靠外出讨饭维持生存。在我童年的记忆最深处,是我8岁那年,因为蝗虫和水灾,加上人为灾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非常困难,全村有60%以上的人家因为饥饿外出讨吃,我家因父母的辛勤劳作没有外出,但是也只能以野菜、花生皮、棉籽磨碎后做出的馍馍充饥。

风沙如猛虎,盐碱似野狼。故道上的百姓引颈而望,企盼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年年如此年年过,年年苦熬年年熬。

防风治沙,改造生存环境,让它造福人民,是黄河故道人的梦想和企盼。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民权县委、县政府对治理黄河故道特别重视,围绕“固风沙、除涝灾、治盐碱”,坚持不懈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自然进行了斗争和拼搏。在民权这块热土上,刚刚被解放出来的民权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治理风沙为主,在黄河故道两岸、风沙浪口,采取以工代赈和公私合营等优惠政策,营造一条西起申集东到甘庄的立体防护林带,并结合不同土壤条件种植刺槐、杨树等乔木,周围两侧种植风柳树、白腊条等灌木,初步形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绿色屏障。以后,相继建立国营林场、国营农场,防沙造林走向了经常化,规范化。故道防护林带大大减轻了风沙对人畜和农作物的危害。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故道上风沙、涝灾和盐碱灾害,民权人民与沙斗、与涝斗、与盐碱斗,动用人力、物力,在治理黄河故道上,从上游的坝窝到下游的吴屯,开挖水渠,疏通河流,筑坝建桥,先后修起了绿洲大桥,任庄、林七、吴屯水库,制伏了盐碱和涝灾。经过4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民权人民围绕治沙、改造良田,逐渐改变了自己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人民群众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千方百计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故道人家几代人丰衣足食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黄河故里的家乡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黄河故道为经济带,扬起了发展农牧鱼等综合农业的风帆。申甘林带如今不但防风固沙,而且以她那自然风景优美的林牧生态旅游风姿给人们提供了盛夏游览胜地。以林七水库为主体形成的秋水湖、龙泽胡,春夏四季,碧波荡漾,两岸的鱼塘、荷花飘香,给前来游玩的客户提供绝佳胜景。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故道岸边各乡(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推进农林牧渔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将不断铸造出新的辉煌。

(注:作者为县烟草局党支部书记盖世法)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4022883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mqwsgw@163.com QQ: 83028366

[后台管理]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