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参考
当前位置: > 网上党校 > 党课参考 >

苻坚南伐与拓跋宏迁都的启示

发表日期:2013-03-26 点击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在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及代国,自西晋末年动乱第一次统一北方后,又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攻打东晋的计划。这一提议立即遭到群臣激烈反对,进谏者络绎不绝。但苻坚显然心意已决,直言:“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太子劝谏,他答以“天道固难知也”;张夫人劝谏,他答以“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最宠爱的小儿子苻诜劝谏,他答以“天下大事,孺子安知”;平素信重的僧人道安劝谏,他依旧“不听”。为寻求支持,苻坚单独留见其弟阳平公苻融,说:“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在此情形下,苻融仍表示反对,并提醒苻坚警惕鲜卑等族趁机图乱。苻坚大为光火,作色道:“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当然,苻坚并非一个支持者也没有,燕国降将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就极力鼓励他出兵,并为他打气:“《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臣。”苻坚大悦,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随即予以二人领兵重任。公元383年,一意孤行的苻坚亲帅百万大军南下。接下来毋须赘述,这一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四分五裂,慕容垂、姚苌等趁乱起兵,苻坚本人也在两年之后死于姚苌之手,轰轰烈烈的一生以悲剧而终。
  时间一过一百多年,此时已是继前秦之后第二个统一北方的政权北魏时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欲迁都洛阳,但预料此举必将招致群臣反对,于是先单独召见任城王拓跋澄,试探口风说:“今将移风易俗,迁宅中原,卿以为如何?”拓跋澄当即表示赞同,说:“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拓跋宏紧跟着又问:“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拓跋澄回答:“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拓跋宏大喜道:“汝真乃吾之子房(张良)也!”随即以南伐为名,帅群臣出征。接下来亦毋须赘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魏军行至洛阳,霖雨不止,群臣纷纷劝阻拓跋宏于马前,拓跋宏假意发怒道:“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如何?”当下之时,群臣既不愿迁都,更不愿南伐,于是“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苻坚南伐与拓跋宏迁都,虽然相隔百年,事态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赞成者不多,反对者不少,且赞成者都是以“定大事者,一二人而已”、“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为依据,并劝决策者“圣心自断”。从而,我们在这里似乎遇到一个困惑:若说应当顺从众意,则拓跋宏显然违反了民主的原则;若说应当“圣心自断”,则苻坚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看来,决策真是个难题,不是简单一句注意听取意见那么容易的事。
  首先,是听取哪些人意见的问题。如前所说,苻坚并非没有支持者,但正如苻融所言,支持南伐的一是慕容垂、姚苌等鲜卑、羌族首领,其“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二是少数贵胄子弟,其“不习军旅,苟为谄谀以会上意,不足采也”。这也说明,不同的利益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表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主体越来越呈多元化。我们常说问计于民,从价值取向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现实生活中“民”往往并非铁板一块,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因此,为了获得各方普遍能够接受的结果,必须尽可能多地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而不是有选择性地邀请一些不用开口也知道会说什么话的人,打着征求意见的旗号开关门会、印证会。同时,要防止偏听偏信,警惕一部分掌握话语权的群体无限放大声音,使决策者错以为其代表“民意”,其他群体也作如是想。
  其次,是以何种方式听取意见的问题。应当说,在这点上拓跋宏做得还是不错的,如他规定国家政事,日中以前大臣先自论议拿出方案,日中以后自己再“共决之”,就是为避免自己先定下调子,群臣有所顾虑而不能畅所欲言。对大臣的不同意见,他也没有像苻坚那样尖刻地予以回击,而是宽容地表示,“各言其志,夫亦何伤”。他深知,决策者既不可心存先见,更不能一触即弹,要有足够的胸怀容纳不同声音,否则以后谁还敢再提异议?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4022883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mqwsgw@163.com QQ: 83028366

[后台管理]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