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研究
当前位置: > 网上党校 > 党建研究 >

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

发表日期:2011-06-15 点击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    

  国际观察家普遍注意到,中国的改革路径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路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开始也是从经济领域开始,但在未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就全面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没有注意到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往往都是操之过急,几乎没有转圜的余地。

  比如,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重点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遇挫折之后,戈氏马上认定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官员在阻挠改革,于是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便匆匆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然而到最后,公众高昂的改革热情与党和政府的无所作为尖锐对立,人民群众对党、对改革的认同感急剧下降;1990年秋天商店里商品匮乏,排队现象严重,市场供应发生危机,与购买力严重脱节;全国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由挫折感引发的急躁冒进情绪在全社会持续酝酿、发酵。为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苏联领导人决定实施沙塔林“五百天计划”,拟用一年半的时间完全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激进计划,不仅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加剧了经济混乱,还使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落空,普遍产生了不满和怨恨情绪,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与苏东国家相比,中国的改革路径是:先从经济领域搞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推进,再一步一步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词语,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几乎篇篇都有涉及和论述。

  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提出了中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即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当经济发展的第二步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之时,当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又对第三步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目标,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即2021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即2049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中国传统式的理想追求与国际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

  在广大群众认可这两个目标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是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邓小平指出:“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我们能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是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沉痛教训已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到,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一旦丧失,“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正因为如此,邓小平一再强调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

  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邓小平看来,稳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两个稳定”。其中,政局稳定是核心、是关键。中国要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第一条,需要政局稳定……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政策稳定是条件、是保障。“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现行政策不能变,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政策都不能变”。现行政策一改变,人民生活肯定会下降;人民生活一下降,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心和社会的不稳定乃至国家政局的动荡。

  1989年2月25日,刚就职一个多月的美国总统乔治竰布什对中国进行了40个小时的工作访问。2月26日,邓小平在和布什会谈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他指出,中国“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在中国不断强调需要稳定的环境时,1989年春夏之交,受国内外政治气候影响,中国出现了北京政治风波,使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很大波折,这更凸显出“稳定”的重要性。

  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再次重申:“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三者必须有机统一起来。1998年,在中国共产党纪念启动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指出:“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立场和态度,可不可以说也是社会主义中国不倒的“秘密”之一呢?

 

                                       (摘自《求是理论网》)     (2)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4022883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mqwsgw@163.com QQ: 83028366

[后台管理]

seo